鞍山市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
    时间:2022-01-17 10:50来源:鞍山市人民政府网作者:点击:


    ——2022年1月6日在鞍山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鞍山市人民政府代市长 王忠昆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和建议。

    一、工作回顾

    市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外部形势和新冠肺炎疫情等严重冲击,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奋斗历程,保持了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实现了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三个圆满收官,新时代鞍山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迈出坚实步伐。

    综合实力稳步提升。经济总量稳居全省前三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1%。钢铁、菱镁、装备制造、商贸服务等主导产业延链建群成效明显,钢铁及深加工产业集群规模超过1600亿元。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6.3:41:52.7。经济发展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的局面逐步形成。

    三大攻坚连战连胜。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3.3万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1个贫困村全部销号,岫岩贫困县成功摘帽,历史性消除绝对贫困。深入实施“蓝天、碧水、青山、净土、农村环境”五大工程,空气优良天数连创历史新高,河流国考断面优良水体比例由50%提升至80%,生态环境改善显著。有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改革创新纵深推进。营商环境明显优化,获批东北首个国家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市场主体总量突破30万户,民营经济活力不断增强。“双鞍”融合纵深推进,支持鞍钢完成厂办大集体改革,15万名职工得到妥善安置;完成驻鞍央企20余万户“三供一业”移交地方管理;鞍钢重组本钢,成为世界第三大钢企。新动能加速壮大,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年均增长21.9%,辽宁科技大学研制聚酰亚胺膜应用于“天问一号”“嫦娥五号”。

    城乡面貌焕然一新。蝉联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4.57%,城市知名度、美誉度进一步提升。交通体系更加完善,海岫、岫庄铁路开通运营,建设干线公路675.3公里,主城区形成“一环五横四纵”路网,建设改造农村公路2300公里。地下管网、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短板加快补齐,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成投产,垃圾围城问题得到有效治理。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行政村卫生厕所、垃圾处置体系、饮水安全实现全覆盖。

    人民生活更加幸福。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超过85%,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跑赢经济增速。城镇累计新增就业20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城乡低保、特困救助标准大幅提高。改造老旧小区737万平方米,困扰7.4万户居民多年的“办证难”问题全部化解。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阶段性胜利。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养老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基本建成,我市成为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市,双拥模范城实现七连冠。

    各位代表,刚刚过去的2021年,我们着力抓发展、促振兴,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十四五”实现良好开局。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进出口总额增长50%;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和9.5%。

    (一)以做好“三篇大文章”为牵引,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迈出新步伐

    工业经济提质增效。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1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分别增长27.6%和2.3倍。大力推进工业“四项改造”,衡业应急消防装备、三鱼泵业数字化生产车间等440个“四项改造”项目开工建设,工业投资增长11.1%。做精做强钢铁主业,紫竹特高压铁塔用耐候钢、鞍钢废钢加工基地等项目竣工投产,52户鞍钢供应链企业落户。菱镁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启动建设。装备制造业向智能化、高端化发展,科世科汽车线束等项目相继建成。新兴产业加快成长,高博半导体等项目建成投产,高技术制造业、电子信息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4.4%和26%。

    服务业稳步发展。“瀛海金街”成为省示范步行街,万熹佳佰奥莱等重点服务业项目建成营业,我市获评全国商品市场优化升级专项行动试点。成功举办梨花山地马拉松、全国群众自行车骑游等活动,旅游总收入、旅游人数分别增长10.4%和15.7%。农村商业网络建设亮点突出,全国农村商业建设工作现场会在我市召开,建成“五统一”新型乡村连锁店89个,农村快递物流服务网点实现全覆盖。电子商务蓬勃发展,直播电商交易额突破200亿元,岫岩获批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

    创新支撑不断增强。形成强化科技战略支撑的系列政策体系,新增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11个,华冶集团“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获批国家级对外科技合作平台,荣信汇科成为全省新增的两户潜在独角兽企业之一。与中科院沈阳分院开展全面科技战略合作,构建实质性产学研联盟65个,入选省首批“揭榜挂帅”攻关项目5个,转化科技成果110项。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0户,雏鹰、瞪羚企业45户,科技型中小企业120户。双创街开街启动,在全国地级市中率先举办综合性职业技能大赛,全年培育技能人才3413人、引进各类优秀人才8168人。

    数字经济方兴未艾。数字产业园启动运行,思特奇等20余户企业入驻。开发数字场景706个,召开“数字鞍山、智造强市”机会场景发布会,签约重点项目22个。全球首个“5G工业专网+智慧炼钢”在鞍钢实现工业化应用,全国首个铁矿行业数字矿山联合创新中心在鞍成立,鞍钢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上线运行。我市入选省首批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建成5G基站4109个,完成三年并两年任务。

    (二)以优化营商环境为基础,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深化“放管服”改革,取消下放调整行政职权事项109项,公布1308项包容免罚事项清单,更大范围推行包容审慎监管。开展“办事方便”专项行动,强力推进“一网通办”,政务服务事项网办率达到70.9%,实现市级539个事项“一次不用跑”、119个事项“最多跑一次”、632个事项“全市通办”,一般性企业设立0.5天办结。在全省率先启动工业项目“标准地”出让改革,实现“拿地即开工”。大力推进法治政府、诚信政府建设,颁布实施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出台政务诚信建设管理办法,我市信用监测排名全国地级市第5名。围绕11个重点领域降低企业成本,减轻企业税费等负担14.8亿元,延缓企业一次性支出13.5亿元,实现“企业开办零成本”。全年新增市场主体5.4万户、“个转企”1007户,增速均居全省前列。

    重点领域改革强力推进。深入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冶金产业链集团揭牌,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燃气集团混改取得实质性突破;11户市属集团实施“一企一案”综合改革,国企经理层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实现全覆盖。加强市域治理体系建设,建成市县乡村四级市域治理中心和网格化工作站,配备网格员6.7万名,推进基层减负、社区职能回归,圆满完成村(社区)组织换届工作,我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经验在全国交流。深化财政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强化预算约束,实时监控预算执行,财政管理效能进一步提升。有效化解各类风险,持续打击恶意逃废金融债务,城商行和农信社改革取得积极进展。

    对外开放水平持续提升。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加快“鞍山港”规划建设,保税物流中心项目启动,西柳服装城国家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实现通关一体化,出口超2亿美元。深化鞍宁对口合作,南京建邺铁西创投基金项目落地实施。主动融入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共建共享沈阳中欧班列国际物流通道。参与建设辽东绿色经济区,岫岩完成全省首笔碳汇交易。

    项目建设成效明显。梳理明确“12+4”产业发展蓝图,成立产业链招商专班,“走出去、请进来”招商183次,签约亿元以上项目237个。洁净镁质功能新材料、西鞍山铁矿开发等一批十亿级、百亿级大项目签约落地,填补了近年来引进大体量项目的空白。实际到位内资增长33.2%,排名全省首位。深入开展项目前期手续办理攻坚行动,手续办结率由20%提高至89.3%,全年开复工5000万元以上项目571个,七彩化学有机颜料等129个项目竣工投产。全力盘活闲置资产,化解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613公顷,处置“净地不净”土地21宗,盘活闲置厂房、楼宇99.4万平方米,一批“沉睡资源”再现活力。

    (三)以提升功能品质为重点,城市建设管理打开新局面

    城乡规划体系更加完善。编制完成“十四五”系列规划,一体化推进新一轮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和城区建设行动纲要,制定中心城区电网、5G基站等专项规划,划定37个城区控规单元,“三生空间”布局科学的城市发展体系进一步形成。

    城市建设管理水平持续提升。深入实施精细化管理专项行动,推行“路长制”管理、千分制考核,打造19条环境卫生示范路、13条绿化示范路,城市净化、序化、绿化水平明显提升。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改造老旧小区46个、365万平方米,获省政府通报表扬;新建口袋公园32个,打通建设大道、平安街、自由东街、冯家街等4条“断头路”,大修改造园林大道、胜利北路、一环路和五一路立交桥,新建改造市政管网管线578.3公里,建设山南文化系列电网工程,中心城区告别多年使用临时电的历史。开通东北首条智能公交线路。有效应对多轮强降雨和历史罕见特大暴雪,鞍山人生动诠释了“雪战精神”,彰显了城市温度。

    污染防治力度不断加大。按时高质量完成第二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年度整改任务。实施46个钢铁超低排放改造、520座镁砂炉窑提标改造、53个挥发性有机物深度治理等系列治污工程,PM2.5平均浓度大幅下降至38.7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达到319天,同比增加13天,创历史最好水平。深入落实河湖长制,整治河湖“四乱”124处,实施运粮河综合治理,河流国考断面水质全部达标。启动矿山生态修复“倍增计划”,复绿236.73公顷,成为全省唯一治理净增面积为正的城市。造林5.24万亩,义务植树350万株。

    (四)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农业农村发展取得新成效

    农业质量效益稳步提高。实施黑土地保护性耕作40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30.17万亩,新建设施农业面积0.74万亩,预计粮食产量达到138万吨,再获丰收。实施“一县一园”工程,九股河熟食等69个重点项目开工建设,海城入选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共建先行县和创建国家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台安获评全国农业全产业链典型县。

    乡村建设行动深入实施。高标准完成3.44万座农村户厕排查整改,建设改造农村路915公里,秸秆综合利用率超过90%,新建省级美丽宜居村62个,岫岩贾家堡村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建立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投入资金1.6亿元,实施产业项目116个,精准帮扶易返贫致贫群众604人,维修改造农村危房821户,守住了群众脱贫后的幸福生活。

    (五)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人民福祉实现新提升

    社会保障坚实有力。10件19项民生实事完成年度任务。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发放稳岗资金2.2亿元,新增城镇就业4.0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13%,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为零。全力兜住民生底线,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5.6%和8.1%,全市3.8万名党员干部与4.3万户困难群众结对帮扶。智慧养老服务平台上线运营,新建社区级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站点50个。

    社会事业繁荣发展。扎实做好“双减”;推进学前教育普惠发展,新增普惠学位5897个;深化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改革,集团化办学率达99.5%;圆满完成新高考首考;职业教育双元培育体系典型经验获国家通报表扬,职教城荣获国家级中小学生校外研学实践活动基地;鞍山师范学院获批需加强建设的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建成医保信息化平台,“医保+互联网”服务落地。我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经验在全国推广。举办各类文化惠民活动260场,鞍山籍体育健儿在东京奥运会上收获4金1银1铜,被省授予“奥运冠军之城”称号。

    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慎终如始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升级大数据信息化平台,累计排查重点人员91万人次,在全省率先引入第三方移动方舱实验室,实现核酸检测实验室县区全覆盖,新首站定点冷库建成运行,疫苗全程接种率达到80.4%,全年无本地报告新增确诊病例。平安鞍山建设扎实推进,扫黑除恶战果显著,圆满完成庆祝建党100周年信访安保维稳任务,刑事案件破案率同比提高6个百分点,发案数下降5.2%。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进一步加强。建设“数智”监管平台,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系不断完善。全年未发生重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

    民族宗教、援藏援疆、审计监督、统计调查、妇女儿童、残疾人、公积金、外事、人防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六)以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为目标,政府自身建设迈上新台阶

    我们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决履行政府系统管党治党政治责任,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认真落实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国务院大督查等整改任务,大棚房、农村乱占耕地建房、违建别墅、违规墓地、成品油市场等问题整治取得扎实成效。坚持依法行政,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民主监督,159件人大代表建议、146件政协提案全部办复。坚持以作风建设为抓手,实施“三落实”专项行动,形成项目化、清单化、工程化的落实体系,政府系统干部队伍的政治素养、宗旨意识、精神面貌、工作作风不断加强。

    各位代表,天道酬勤,春华秋实。全市振兴发展和本届政府取得的成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航定向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和社会各界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在各个岗位付出辛勤劳动的全市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鞍部队、武警官兵、公安干警、消防救援队伍和中省直各单位,向所有关心支持鞍山振兴发展的各界朋友,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感谢!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振兴发展中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体现在,新兴产业起步慢、规模小,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仍需加力加速,产业结构还不能适应“双碳”要求,产业链“断点”“堵点”“卡点”亟待打通。重大项目和有效投资不足,创新支撑引领作用不强,新旧动能转换任重道远。城市运行和民生保障还有短板,城市功能品质、生态品质、服务品质、文化品质仍需提升。财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疫情防控、安全生产等领域还存在不少风险隐患,市域治理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政府系统少数干部“两种能力”“一种精神”不强,视野格局、服务意识、专业素养、办事质量和效率有待提高,“四风”问题和腐败案件仍有发生。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本着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决不辜负人民群众的期望!

    二、今后五年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今后五年,是鞍山解放思想、深化改革、重塑环境,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攻坚期;也是调整结构、转型升级、重振雄风,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爬坡期;更是转变作风、埋头苦干、重新出发,推动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关键期。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为未来五年发展擘画了蓝图,我们将坚决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市委工作要求上来,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奋力谱写新时代鞍山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市党代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聚焦补齐“四个短板”,扎实做好“六项重点工作”,深入落实“四个着力”“三个推进”,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持续改善民生,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项目和高水平制度创新成果全力以赴抓发展、促振兴,在开创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新局面中走在前列,奋力实现新时代鞍山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新突破。

    今后五年与“十四五”时期基本契合,我们将围绕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确定的发展目标和实施路径狠抓落实,着力推进产业、城市、社会“三个转型”,走出一条具有鞍山特色的振兴之路。

    ——聚焦产业转型,高质量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坚持高端化、绿色化、服务化、多元化发展方向,充分发挥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应用场景等优势,深度开发钢铁及深加工、菱镁、精细化工、农副食品加工四个“原字号”产业链,改造升级专用车及汽车零部件、纺织服装、电力装备、冶金矿山及节能环保装备四个“老字号”产业链,培育壮大氢能、电池、激光及光电显示、磁动力四个“新字号”产业链,延链建群现代农业、商贸服务、文旅康养、数字经济四个产业方向,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建设国家级综合性钢铁产业基地、世界级菱镁新材料产业基地、东北地区重要制造业基地、“一带一路”物流节点城市、北方重要休闲旅游目的地。

    ——聚焦城市转型,高品质建设宜居山水绿城。坚持城乡统筹、融合发展,全域构建以沈大鞍振兴发展为主轴,以中心城区和海城城区两心为牵引,以鞍海一体化都市区、东部岫岩绿色经济示范区、西部台安融入京沈先导区三区为重点的“一轴、两心、三区”格局。做大做强中心城区,提升“一山、一河、一城、一区、一道、一环”等重点片区品质,形成“东美、西强、南新、北升、中优”的发展新格局,全方位补齐城市功能短板、补足生态弱项、补上设施空白,让居民推窗“见绿”、10分钟“入园”、15分钟便捷生活成为现实。打造“以山铸城、以绿荫城、以园美城、以文化城”的现代钢都、山水绿城、宜居之城、文明之城、幸福之城。

    ——聚焦社会转型,高效能构建共治共享幸福家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建立以党建为引领、以智能化为支撑、以城乡网格化为基础,融合党务、政务、服务为一体的市域治理体系,推进法治环境显著改善,营商环境根本好转,治理效能全面增强,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让每个鞍山人都能参与城市发展和社会治理,都能有归属感,都能感受到城市温暖、享受品质生活,建成更高水平的健康鞍山、法治鞍山、平安鞍山,建成文化强市、教育强市、人才强市、体育强市。

    三、2022年工作安排

    今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十四五”规划关键一年,是落实省、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和新一届政府履职的开局之年,我们将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保持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其他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今年要重点做好七个方面工作。

    (一)坚定不移优环境,着力深化改革开放

    在优化营商环境上出实招。深入实施“放管服”改革专项行动,出台行政权力下放运行管理办法,确保应放尽放、应收尽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对新产业新业态实行包容审慎监管。优化“一网通办”平台,开发“鞍心办”手机平台,建设上下贯通、横向联通、手机打通的数字化办事体系,对各级政务服务事项全部再造流程,继续推出“一件事一次办”“秒批秒办”“只提报一次”便民便企事项,让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办事不求人成为常态。优化再造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流程,深化“标准地”“云勘验”“中介服务限时办”等改革,确保审批时限压缩到45个工作日以内。加强法治环境、诚信环境建设,把政务诚信作为“第一诚信”,坚持新官理旧账,完善政策体系,严谨规范招商协议、严密决策程序、严格履约践诺。推动社会信用条例立法,完善失信联合惩戒和守信联合激励制度,坚决打击恶意拖欠账款和逃废债行为。对破坏鞍山法治环境、信用环境的人和事,坚决抵制、坚决严惩,擦亮“鞍心”营商品牌。

    在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上再用力。深化冶金产业链集团综合改革和燃气、水务、供热等国企混改,建立健全国企“三重一大”决策制度,持续推进国企瘦身健体、提质增效,全面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加快发展民营经济,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为企业降本减负,支持企业上市融资,当好“店小二”,一视同仁、平等对待、依法保护各类企业合法权益,让市场主体在公平、公正、开放、透明的发展环境中健康成长、充满活力。全年新增“个转企”1100户、“小升规”80户、“规升巨”12户、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25户。

    在提升开放合作水平上求突破。提升开放平台功能,举办西柳市场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力争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出口达到5亿美元。加快推进“鞍山港”建设,实现保税物流中心封关运营。强化区域协调发展,差异化融入沈阳现代化都市圈,支持岫岩发展绿色产业和生态经济,深度融入辽东绿色经济区。提升开发园区能级水平,支持经开区创建国家级开发区。深化开发园区体制机制创新,实行“管委会+公司”运营模式,加强基础设施、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探索“一区多园”组合发展,激发园区发展活力。

    (二)坚定不移抓项目,着力扩大有效投资

    高起点谋划项目。抢抓国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的有利契机,精心谋划项目,做好前期工作,积极争取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中央预算内投资等资金支持。围绕“八个方面”特别是“12+4”重点产业链上70个断点、堵点,确定延链补链强链项目清单,重点谋划储备氢能产业园等一批重大项目。

    高质量招引项目。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一把手工程,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采取一切行之有效措施,形成全域全员全面招商的浓厚氛围。加强招商队伍建设,提升专业招商能力,建立签约项目效果评价机制。围绕产业链开展靶向招商,用好“产业地图”“招商地图”,办好重点产业投资发布会等重大商务活动,挖掘有效项目信息,叩门招商、以商招商、主题招商,精准对接头部企业,努力在招大引强、招新引高上取得突破,签约亿元以上项目300个,实际到位内资增长15%以上。

    高效率保障项目。搭建智慧管理平台,建立重大项目联动推进机制,全程帮办代办包办,持续开展项目前期手续办理、土地攻坚和停缓建项目攻坚等专项行动,强力化解批而未供、净地不净、闲置土地等问题,全力保障重点项目建设要素需求,加快推进华润热电联产、安井速冻食品、千山文化旅游和乡村振兴等重点项目开工建设,压茬推进石湖水库、龙潭抽水蓄能电站、鞍台高速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加速形成高质量项目群,全年开复工5000万元以上项目600个,开复工率达到100%。

    (三)坚定不移强产业,着力做好“三篇大文章”

    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深化“双鞍”融合,支持绿色开发西鞍山铁矿,加快推进陈台沟铁矿、鞍钢尾矿综合利用等项目建设,做大做强钢铁全产业链,进一步提升本地配套率。开展菱镁矿业权整合,加快镁建材产业基地建设,延长菱镁产业链条,提升附加值,不断壮大产业规模。以“技术升级改造”“数字化改造”“节能改造”“环保改造”为抓手,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水平,开工恒盛铸业烧结机等“四项改造”项目200个。实施引育壮大行动,加快推进欧波同人工智能研发等新兴产业项目建设。

    提升服务业发展能级。推动亿元以上商品市场优化升级,西柳市场打造千亿级市场集群。加快推进皇冠五星级酒店、新港国际广场等重大项目建设,改造提升10条特色商业街区,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加强海城、岫岩直播基地建设,育管并重构建直播电商产业链。推进“文化+旅游”,培育沉浸式、互动式、体验式“网红打卡地”,推进岫岩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县、雨桐玉文化博物馆和对桩石村等景区晋升国家4A级,旅游总收入增长10%。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培育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治理数字化互促共进。实施“上云用数赋智”行动,积极打造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智能工厂、数字车间30个以上,新、改建5G基站1300个。加快数字政府建设,推动市域治理“一网统管”“一屏指挥”,推出“智慧应急”“智慧交通”等数字化场景,促进公共资源高效配置、突发事件高效应对;建设“一网协同”办公平台,推动跨部门、跨层级、跨地区协同联动,实现执行实时可见、监督全程在线、政令一键到底。

    (四)坚定不移优生态,着力推进创新发展、绿色发展

    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推动创新平台发展,建设高新区创新研发区,加强海洋装备用钢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新增市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24个。实施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计划,力争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600户、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50户、瞪羚和雏鹰企业发展到22户和140户。深化“揭榜挂帅”模式,以钢铁、菱镁等产业需求为导向,加大与东北大学、辽宁科技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力度,开展核心关键技术攻关,推动科技成果转化130项以上,技术合同登记额增长15%,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增长15%。实施“钢都英才计划”2.0升级版,引育一批创新人才,让鞍山成为创新热土、创造高地、创业乐园。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按序时完成中央、省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突出抓好钢铁、菱镁、矿山等重点行业深度治理,深入开展低空面源污染、挥发性有机物整治,持续改善环境空气质量。开展“堵污口、清淤泥、净水质”专项整治,推进全市937个排污口建档立卡、规范管理,提标改造两座污水处理厂,确保河流国省控断面稳定达标。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有效管控土壤污染风险。

    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编制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实施降耗专项行动,能耗强度降低3%以上。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谋划建设“双碳”产业园,打造“无废城市”。推广应用新能源,有序推进台安整县屋顶光伏试点,开工建设100万千瓦风电项目。加强生态修复和保护,积极参与辽河国家公园创建,推进矿山智慧化监管,完成矿山生态修复458.4公顷,人工造林2万亩,义务植树300万株。

    (五)坚定不移兴城市,着力提升功能品质

    坚持高标准规划。注重留白、留璞、增绿,精益编制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精准划定“三区三线”,精心制定公共交通、中心城区供热等专项规划,精致做好重点片区和节点的城市设计,塑造特色城市风貌,进一步确立城市“成长坐标”。

    坚持高品质建设。将品质意识贯穿到城市建设各环节、各领域、各阶段,建一件成一件留下一件。全面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快补齐城市基础设施短板,让城市更有韧性、更舒适、更宜居。完善城市路网体系,实施中华路等道路更新工程,打通湖南街等“断头路”,实现大悦城地下通道等3处人行过街设施竣工、沈海高速公路鞍山北出口连接线建成通车。全面完成近三年开工的老旧小区改造任务,2022年268万平方米改造项目要实现当年开工、当年竣工。加强水电气暖“生命线”维护,新建改造各类管网管线1000公里以上。提升公共服务设施品质,建设南沙河、运粮河景观水系,高水平规划建设“千山湾”,打造城市新客厅;实施玉佛山“云上钢道”绿道、200个口袋公园和10条花卉景观路建设,让市民享有更多绿色空间,让美景环绕生活。

    坚持精细化管理。用绣花功夫抓管理,压实“路长制”和网格化,加强日常维护,推进环卫市场化改革,全面启动垃圾分类,显著提升背街小巷和城乡接合部环境品质,打造“整洁、有序、安全、智慧”的城市管理新风貌,确保高质量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检。

    (六)坚定不移稳“三农”,着力推进乡村振兴

    稳住农业基本盘。守牢耕地保护红线,再建设高标准农田13.45万亩,新增黑土地保护46万亩。以“三区三园”建设为重点,做大做强优质稻米、畜禽、设施蔬菜、南果梨、食用菌五大主导产业,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保供稳价,粮食产量稳定在130万吨以上。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强化县域产业支撑,支持海城菱镁和服装加工、台安农产品深加工、岫岩岫玉和清洁能源等产业创新发展,推动由“卖原料”向“卖加工品”“卖品牌”“卖服务”转变。加快农村商业体系建设,布局“六进乡村”新型商业模式。全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稳定危房改造、医疗、教育、生产生活等保障政策,完善扶贫资产管理机制,强化乡村振兴项目与农民利益相联结,扶持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统筹农村生产生活生态,完善村庄规划,绘制乡村建设施工图。实施清单制管理,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持续抓好农村户厕整改,加大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污水治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升村容村貌,建设维修农村路710公里,建成美丽宜居村70个。

    (七)坚定不移惠民生,着力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完善民生保障体系。持续办好10件民生实事。促进重点群体多渠道就业,新增城镇就业3.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建设街道(乡镇)级居家和社区养老综合服务中心10个、社区级服务站20个,实现城乡养老服务网络全覆盖。做好助残、救孤、济困、优抚等工作。

    繁荣发展社会事业。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实推动“双减”工作,扩大公办幼儿园辐射力,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鼓励普通高中特色发展,推进鞍山师范学院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全面达标,支持职教城建设国家级康养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加强新冠肺炎定点医院救治能力建设,毫不放松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弘扬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加强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推进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鞍山段)建设,积极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新建10座城市书房,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开展文化惠民活动,用文化涵养城市文明。

    深化平安鞍山建设。以市域治理改革为牵动,持续开展制度创新,提升治理效能,扎实做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加强政府债务管理,稳妥推进城商行、农信社改革,营造良好金融生态。全面完成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强化食品药品全过程监管,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深化国防动员体制改革,做好双拥共建,巩固军政军民团结。深化现代警务机制改革,推进“钢城义警”建设,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实施“治重访、化积案”专项攻坚,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坚持忠诚立政,让政治过硬成为最纯底色。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把政府系统锻造成坚持“两个确立”、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坚强战斗堡垒,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依法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监督、工作监督,自觉接受市政协民主监督,自觉接受法律、监察和人民监督,主动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真正把讲政治体现在对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市委工作安排的坚决落实上,体现在推动鞍山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提升上,体现在为民奉献的实际行动上。

    坚持实干为政,让狠抓落实成为最大亮色。为政之要,贵在落实,我们要从百年党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发扬斗争精神,在狠抓落实上动真章、见实效。要解放思想抓落实,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学习能力,坚决破除视野局限、摆脱路径依赖、克服惯性思维,自觉运用系统观念、改革思维、创新办法解决问题、推动发展。要转变作风抓落实,工作直奔基层、直插现场、直面问题,埋头苦干、紧抓快干、真抓实干,坚决杜绝表面落实、形式落实、文字落实、数字落实,真正用效果、用变化、用感受体现各项工作。要创新机制抓落实,压紧压实任务清晰的责任链条和工作闭环,坚决杜绝不推不动、推而慢动、有头无尾,让各项工作全链条联动、全闭环管理、全方位落实。要讲求质量抓落实,把精细化管理贯穿政府工作始终,时时创优、处处要好、事事争高,坚决杜绝大而化之、笼而统之、浮皮潦草,争取更多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坚持从严治政,让清明清廉成为最净本色。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狠抓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让政府系统清正在心、清流涌动、清风长在。坚持过紧日子,将更多财力用到保民生、补短板、促振兴上。完善全程可量化的目标体系、督查体系、考核体系,全面加强实绩管理,增加频次、拉开档次,营造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良好氛围。

    各位代表,欣逢盛世,定当不负盛世;面向未来,唯有开创未来!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坚定信心、重燃激情,干出气势、干出血性,奋力实现新时代鞍山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新突破,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